我是為了哈利波特限定店,才會跑來東區,東區地下街,記得好像才來第二次,台北幾個地下街,好像也只有北車地下街,我逛最多次,因為那邊可以逛的店比較多。
說來也奇怪,我在國外,都會很熱衷於去逛人家的百貨公司,或是outlet ,但是回到台灣,也只有到外縣市旅遊時,才會特別看一下,像雙北這幾年出的,我也只有在開幕時去一遍,後面也沒有再去,最常去的,都是家附近的,講白就是,我自己也沒什麼特別想買。
而這次來,我們的目的性也很明確,就是鎖定哈利波特限定店,那邊逛完以後,原本大姪女嚷嚷著要回家,不過因為SOGO 忠孝館,就在旁邊,大家又跑到那邊逛街。
這次來逛,自己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我也不是節省,更多是自己已經有了,那個時候就不會想又去買新的。
像服裝那些,我也會買,但是買個幾件,換著穿也就夠了,然後是鞋子,畢竟很常在走路,好走且舒服的鞋子,太重要了,鞋子我願意多準備幾雙,換著穿。
再來,玩具遊戲,或是療癒小物那些,我也不會無限制的買,樂高再怎樣也需要地方擺,沒地方擺,我就會踩剎車,而遊戲,現在已經演變成久久買一款,都是那種自己觀望很久的,也不會去追新遊戲。
剩下最會花錢的,就只有買書和旅行,買書量銳減,能從圖書館借我就借,借不到真的想看,才會考慮用買的,所以我最大的開銷只剩下旅行。
不過,現在也明白,每個人價值觀不同,需求也不一樣,就像我和四位女性家人同來,他們走進百貨公司,會有各自的需求一樣。
兩個姪女,小的剛在哈利波特限定店,已經得到滿足,而大的對於新奇的事物,感到好奇,所以進到SOGO裡,就一個人逛去。
我姐經濟壓力很大,可能早就冷靜理性的要求自己,那些可以買,那些不能買,最後身為四位女人裡最有錢的媽媽,好傢伙,他在這裡找到自己喜歡的,鞋子專櫃。
我因為沒事,就陪著他在那邊挑鞋子,還記得去年去沖繩的時候,逛outlet 的時候,也是這樣陪著他購物,我自己是沒缺什麼,上次他是挑名牌太陽眼鏡,而這次的鞋子,也不便宜啊。
我自己也會買鞋子和衣服,但是鞋子我會去找零碼的,而衣服則是台北流行的舊物店,人家整理過的衣服,這樣的鞋子和衣服,就已經讓我感到滿足。
媽媽,最後也買到他想要的鞋子,然後我還看到「POP MART」,對這個品牌是慢慢認識,最早記得是出國的時候,聽到有人要買給自己孫子的,原來就只是公仔,我對這個還好。
大家逛的差不多,最後也到百貨公司裡的美食街用餐,來這種地方,多少價位我都不會覺得意外,畢竟百貨公司自帶加成,幸運的是,我所點的那餐,並沒有讓我感到踩雷,這樣已經很好了。
除了我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紀念品,也在這樣愉快的氣氛下,結束這趟春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