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火車站
離開林鳳營,火車開進我所熟悉的市區,台南火車站,是除了板橋火車站以外,全台灣火車站裡,我最熟悉的,和它結緣,是在十幾年前了,那時我姐選在台南讀大學,所以就有陪著爸媽到台南玩,也曾在台南搭過火車。
一直到我搬到台南住,那時賺得少,所以往返台北,都選擇搭火車,是後面受不了才去坐高鐵的,從第一次踏上台南的月台,到現在回到這裡,中間已經隔了十幾年。
我得說,這麼多年過去,從升級為直轄市到現在,台南火車站月台這邊,還是保留著原本的樣子,在歡迎南來北往的乘客,只是來到車站大廳,就會發現不一樣。
受限的前站
記得以前月台大廳,有滿滿的座位區,可以讓乘客坐在那邊,等候自己的列車,現在只剩下零星的作為,而大廳圍著施工隔板,可以看出是又在進行翻新工程。
沿著隔板走到火車站外,回過頭看,喔喔,整個火車站都用鷹架抱起來,而且不是那種便宜的形式,回憶這幾年,我是有經過這裡,但那時車站還是維持原狀,估計是最近才開始的施工的。
可能整個翻新,是慢慢在進行的,因為剛才大廳內部的座位,已經全部換成白鐵的座位,記得以前還是木頭的,而另一邊也多了一整排的自動售票區,記得以前買票不是長這樣的。
可以從鷹架的縫看到,原本火車站外牆,已經全部刮掉,現出底部水泥的模樣,照這樣工程進度,下次再來這邊的時候,應該可以看到台南火車站新的外觀。
我這趟造訪幾個大縣的火車站,現在站在台南車站門口,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車站的規劃真的不甚理想,最大的問題是,車站門口有一條主要幹道-北門路經過。
有主要幹道經過不是問題,問題是車站在入口這邊是退縮的,造成除了兩旁有人行道以外,車站入口這邊,完全沒有人行道,一個沒有人行道的車站,真的很不及格。
再加上車站正對著圓環,北門路和圓環,這兩個等於限制了台南火車站的空間,因為它是少有的沒有車站前廣場的火車站。
大家可以回想,自己家鄉的最大的車站,是不是至少都有人行道,有些更多寬廣的站前廣場,這些台南車站都沒有,甚至為了方便乘客上下車,在門口這邊還凹一塊,作為臨時停車路段,等於直接吃掉人行道與站前廣場。
我以前來,還沒有發現這點,這次靠著一連看了這麼多縣級車站,才能從中發覺,自己以前沒有察覺的事,這樣來看,台南車站的腹地真的很小,車站本體還是舊式的,也沒有聽說有新火車站的計畫。
因為腹地小,向外也被北門路所限制著,而現在正在進行鐵路地下化的工程,新站要等到2027年才會完工,台南這邊選擇地下化,保留具要價值的地面,而高屏那邊,因為人口較少,反而選擇高架。
不這樣全線走過一次,也看不出這些差異。
舊站會被保留下來,那麼新站的位置,大概會再偏離一點,再加上鐵路地下化,這邊大概能夠預測,將會有一個鐵道文化園區之類的。
你好啊鄭成功
台南車站前這個圓環,我幾次回台南的時候,都會特別繞過來看,單純是想要來看鄭成功的雕像。
因為我好早以前就來過這裡,所以對它還蠻有感情的,看到它站在那邊,會覺得很有趣,因為它只能被罰站啊,我卻可以到處玩耍。
說什麼國姓爺、延平郡王,結果雕像卻需要一整年都被罰站,每次來我都會和祂對話,然後在那邊笑祂,這已經是我和國姓爺之間的默契了。
這個站前圓環也很怪,周圍完全沒有斑馬線,都需要我直接違規跨越馬路,左右又確認了一下,真的完全都沒有畫斑馬線。
找到一個角度,能同時帶到鄭成功雕像、翻新中的台南車站,以及後面的台南第一高樓,嗯,下一次有機會,我會再來這裡,和祂講講話的。
後站的變遷
這是前站的情況,我經過月台,走過車站內的天橋,來到後站,後站這邊靠近成功大學,還是台南第一高樓,遠東香格里拉大樓的所在,本來今年暑假要跑來住這裡的,結果因為臨時改行程,和它的第一次接觸,還要再等等。
後站這邊,從外觀來看,大概前幾年,已經做過一次翻新,現在已然是新的,而且工法還是很流行的清水模,以前後站我也來過,可是已經想不起來,它以前的樣子。
後站是新的,而施工的區域靠近後站,這樣的做法,讓我聯想到嘉義火車站,大概以後新站的位子,會靠近後站這邊,而前面會保留一個站前廣場,以及舒適的人行道。
看空間,應該還會在開拓一條新路,和北門路平行,而後站這裡,多少會保留現在的模樣。
這時我才想到,台南這邊,並沒有客運轉運站,以前都需要到,與車站有段距離的公園路那邊下車,以後的新站,可能會考慮到這點,參考嘉義,到時候後站可能就會變成客運轉運站。
這些都還在計畫中,慢慢進行,我現在來看,有點早了,啊2027年還久,然而台南這裡還會再來,無聊就來車站這裡,記錄它未來幾年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