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個月才去了新竹和桃園,與客家文化有關的場館,而最後也將那時的國際客家博覽會,主要展區全都看了一遍,對客家也算是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雖然每次想到客家人,都會想到節儉成性,那可能和他們的傳統有關,因為他們一直在漂泊,出門在外難免需要盤纏,這也造就他們未雨綢繆的個性,然後再一代傳一代。
我看重的是即時行樂,所以他們只要不要犯到我,我根本也不想管,他們什麼客家不客家的,他們要怎麼過生活是他們,我只希望互不侵犯即可。
這個客家文化園區,在三峽的大學城對面,已經非常靠三鶯大橋這裡,離我家不算遠,因為以前有來過,所以也不會想要特別跑過來參觀,這次要不是順路,可能又不知道會拖到什麼時候才來。
我走進園區以後,第一吸引我注意力的,不是客家文化的內容,反而是新北市的觀光地圖,我這個人算是很愛玩的了,只是當這樣地圖呈現在我面前,才發現到,原來自己有這麽多地方還沒去過。
那當下馬上拍照做記錄,反正都在附近,騎車就能到達,之後再安排時間跑去旅遊吧!
這次來反而沒有像以前,會對展區內的資訊感到新鮮,可能因為前段時間,來了一趟客家文化全餐,所以吸收過量的客家文化。
對客家人的想法,我也都整理在不同的遊記當中,現在會覺得客家人那個硬頸精神,應該是成就他們如此有向心力,以及語言可以傳播這麽久的原因。
只是有趣的是,台灣的閩南人,又或是原住民族,還有客家人,這些族群的語言,就只停留在語言,並未形成某種文字,導致這些語言,實際上就和各地區的方言差不多等級。
然後我們台灣的教育界,花了很大的努力,希望將這些方言,提升到國語,或是代表某一族群的族語,這點讓我感到很刻意,因為祖先就沒想過要做的,為何後輩們要花這些時間和心力,來代替祖先們完成?對此我真的想不懂。
在這裡第一個遇到的展覽是「山客生活 交換旅所」,介紹客家人是如何進入三峽、大溪進行開墾的,我看到它們所繪製的路線圖,會感到很有趣,因為這些地方,總不可能完全是空地吧?最初的那些原住民族呢,又去了哪裡啊?沒有,介紹的內容都只關注在客家人,並沒有原先住在這裡的人。
想要進一步了解,只能自己去找書,我一直對外來文化到台灣之前,這座島嶼上,到底發生過什麼事,非常感興趣,因為原住民族的歷史,大多是口傳的,欠缺記錄,這部分就非常有創作的空間。
再來便是從閩粵人、客家人大量移入台灣以後,和當地的原住民族們,有發生過什麼衝突,對此我也想要多加了解。
就慢慢收集資料吧,因為我只是個創作者,還不是搞研究或是學者,所看的角度,永遠都是有沒有可創作的點,
來到二樓,先是一整片藍染製品的展區,藍染這幾年被大家人玩,一直玩出很多創意出來,我自己是很喜歡藍色,以及他之間那種渲染的感覺,表現的非常自然,可能因為它製作的方式,同樣的花色,很難出現第二件,因為有獨特感,所以會讓人格外喜歡。
展區內,我對客家土樓最覺得有趣,因為它們發展出一套,即可向內增進家族的凝聚力,對外又能團結力量的建築物,而且這居然只是民居而已,真的非常特別。
就像湖口好客園區那樣,這個新北客家文化園區,主建物也是以客家土樓的形式呈現,我是真的很喜歡這種圓滾滾的造型,因為給人一種很可愛的模樣。
可能因為前段時間,才吃了關於客家豪華大餐,來到這個新北客家文化園區,反而會覺得有點平淡,它唯一的優點,就是離家近而已,我總感覺二樓的展區,並沒有做太多變化,最多只有改變順序,或是佈置的方式。
它是我這天看展的第一站,是沒到失望啦,就覺得很多東西有看過,然後特展的部分並沒有很豐富,最大的收穫,反而是關於新北市觀光景點的收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