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點,我早就知道,之前有來附近工作過,那時在停車位的時候,就有看到他的招牌,才知道過去在文學相關雜誌上,反覆看到的紀州庵,原來是在這啊!
只是一直沒找到機會過來,我下班通常都會直接回家,而假日除非必要,不然很懶的進台北,對台北平日就很厭煩,假日連橋都不想過,因為這樣這個點,才會一直擺著,沒有真正到訪過。
我的工作,下班時間很free,這天剛好在紀州庵附近提早下班,因為時間尚早,所以決定繞過來一探究竟,再怎樣都已經掛在心上,有段時間了。
紀州庵分為新大樓,以及舊的日式房屋,新大樓裡面,有餐廳、販賣文創商品的地方,而這裡定期會舉辦文學講座,我對台灣所謂的文壇,興趣不大,就算沒人認可,我還是會保持寫作的習慣。
將文創商品逛完後,我便走向最吸引我的日式房屋,脫好鞋,走進屋內看佈局,驚訝於這裡的獨特,我再怎樣也曾到訪過,類似的日式房舍的古蹟,還是第一次遇到將廣間,集合在房屋中間的。
這樣的好處,是裡外規劃更加優化,緣側和廊道將大廣間整個圍起來,而拉起格子門,門以外是戶外,而門之內就是溫暖的家。
平時,大廣間的門各自拉上,便能區隔出不同的房間出來,當家裡來了客人,或是每逢節慶的時候,撤掉家具和日常用品,換上長桌,就變成宴會廳。
因為我來的時間點,是非假日,整個建築物內,只有零星的遊客,完全是我想怎樣拍便怎麼拍,這裡又和榕錦時光或是台東寶町日式建築群不同,那邊是比較小間的房子。
最多能夠劃分出四個房間,在我的幻想,是兩個私人房間,公共空間則是餐廳客廳,廚房衛浴這樣,比較適合小家庭。
而這裡雖然沒有明顯的客廳,但是房左右的房間,都有壁櫃,應該是最適合規劃成公共空間,而中間有三間房間,這樣就總共五個房間。
也不能這樣比,因為我踏進這裡的時候,便從走廊的長度,發現到這裡比其他地方遇到的房子,都還要來的大,之前所遇到的格局,可能只是一般平民使用,而這裡的格局,應該不是主家吧?
看了現場的說明,才知道紀州庵的原址,原本是料亭,算是日式料理裡的高級餐廳,而我現在所在的,還只是當時的離屋,主屋已經在大火之中,遭到毀滅。
光只是離屋,就已經如此具規模,那麼原有的主屋又該有多壯觀啊!我認真回憶在過往的旅遊記憶,這或許是我第一次在台灣進到,這樣料亭的老房子。
其他會比它大的,要嘛是舊車站,不然就是南部到處可見的武德殿,這兩種一個是大眾交通,另一個則是和皇民化運動有關,所以都會蓋的非常大一間。
紀州庵雖然只是殘存下來的離屋,但他的佔地,已經比最常遇到的日式民房,大將近一倍左右,光只是站在大廣間的這一頭,往另一頭拍,便能很輕易感覺到,這間房屋的厲害之處。
日式房屋獨有的層次感
我還真有種小巫見大巫的驚喜,甚至還會認為之前在台南台東所遇到的,有點小家子氣,人應該要有所追求啊!我要住就一定住最大間的,只是除了紀州庵這裡,台灣還有其他這麼大間的日式房屋嗎?
在未來的旅程,我會特別留意這點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