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餘讀書記
我們常說文學作品批判人生,詮釋人生,反映人生,思想起來,品味人生也是很好的態度和角度,讀者覺得更為輕鬆而貼心。 (p260)
我一向勸人小說成書不宜太薄,散文成書不宜太厚。 (p261)
人的接受能力有上限下陷,只要規約在某個範圍之內,都是好料。 (p262)
細品劉荒田
網路短文最缺少寫景的能力。 (p264)
這位廣東才子上山下海,呼吸過靈秀之氣,再經西化打磨加工,天意造就一顆魁星。當然他還要繼續前行,還有一些人要繞過,也許包括他自己。 (p266)
散文的「四有」
趣和味有甚麼分別呢,依我體會,趣在當時,味在事後。妙趣橫生未必回味無窮,越想越有味的故事講出來未必有哄堂的效應。 (p268)
「趣」就是這樣一個「點」。「味」是一條「線」,「味」則是一種秘密的得意,深藏心中,反覆玩索,歷久彌新。 (p268)
「一九四九」三稜鏡
只讀一本書的人是可怕的!至少我們住在自由環境裡的人要滿足求知的慾望,日知其所亡,補修學分。 (p277)
台灣是「小國」,只有文化能使小國變大。 (p281)
天下沒有不是的讀者,我們只有反求諸己,今後要寫出更「大」的作品,幫助他們成為更大的人。(p285)
一本作品就是那個作者的世界 (p287)
文學也磕頭,也發財,也坐官,只是在江湖中只有殺頭、坐牢、發瘋。 (p287)
盼望宗教合作的時代來臨
世人尊崇宗教,本來是為了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但是宗教以「具象」接引信眾,重要的宗教都有自己獨特的具象,信眾進入具象以後,宗教家要你永久停留在裡面,反而把人類分化了! (p297)
我聽說原始社會部落林立,各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守護神,這個「神」只保佑自己一個部落,而且幫助這一個部落去消滅別的部落,那時候,各宗教之間當然互相敵視,互相咒詛。 (p298)
依我們已有知識,競爭要「誇張自己的優點,攻擊對方的弱點」 (p300)
很大的程度上,信徒的信仰來自宗教家對經典的詮釋,一個基督徒他信靠的並非是聖經,而是某一派神學,神學是對聖經有系統的解釋。經典不能改,詮釋可以變。詮釋能造成分歧,也能造成融合,能造成戰爭,也能造成和平。 (p302)
宗教與人生
外在靠訓練,內在靠休養;明在靠知識,暗在靠天啟。 (p305)
因為心靈的提升和物質的累積是相反的。 (p308)
信教,有人沒想一想就信了,信了以後也不想想。有人想好了再信,信了以後不再想。還有些人不想就信,信了以後才想。 (p310)
宗教與戰爭
部落被打敗了,滅亡了,那個部落的神也滅亡了,消失了。 (p312)
政治引起戰爭,所謂政治決定戰略,戰爭是政治的延長。指揮越戰的魏摩蘭將軍說過,政客把事情弄糟了,丟給軍人去處理。 (p313)
宗教必須永遠在野,永遠柔性,永遠和政治疏離,這樣才可以保全他的高超。如果介入現實權力,必將陷入言行矛盾之中。 (p318)
宗教與911
我不能等到甚麼都知道才相信上帝,一如我不能等讀完了醫學院在治感冒。 (p321)
封建制度是創造,經過犯罪、替死、悔改,由資本主義救贖。資本主義是創造,經過犯罪、替死、悔改,由共產主義救贖。共產主義是創造,也經過犯罪、替死,他們也在後悔以前所做的,也在尋找救贖。 (p322)
為什麼一定要找答案呢?找到了答案又怎樣? (p324)
宗教科學兩不干
人的需要很複雜,科學不能完全滿足,人的問題很複雜,科學不能完全解決。(p328)
現在國家社會生了重病,高級宗教是藥方上的一味藥,單憑這一位要你也許治不好他的病,可是沒有這味藥你也一定治不好他的病。 (p328)
宗教信仰與現代生活
果峻法師的演講給我們很多啟發,宗教的核心價值沒變,生活的核心價值也沒變,高級宗教可以跟現代生活結合,現代生活需要跟宗教結合。 (p329)
李白杜甫也沒進文學系,華陀也沒進醫學院,岳飛也沒進軍校,他們照樣成為名將、名醫、大文豪。(p331)
革命家要建立革命哲學,要配給我們革命的人生觀。我說革命家的做法是一時權宜之計,他只在革命時有用,它不是百年大計,不能為生民力命,不能為萬世開太平。(p333)
人類社會有許多缺點需要改變,革命以最大的成本改變社會,宗教以最小的成本改變社會。(p334)
澎湖冤案與基督替死
國民黨後悔了,尋求救贖,以後的人免於受苦受害,日子過得比從前好,前面受苦受害的人等於替後面的人擔當了。(p341)
基督徒跪下祈禱,佛教徒對著佛像合十膜拜這時他們背對背,各自皈依自己的信仰。然後他們轉過臉來,各人在人叢中找各人的同事,找各人的親友,共謀如何送出消息,取保釋放,這時他們面對面,對付共同的困境。(p350)
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佛典以他非常的想像力重新設計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咱們中國,儒家注意人與人的關係,忽略了人與自然的關係,道家似乎相反,注意人與自然的關係,忽略人與人的關係。至於人與超自然的關係,儒家道家好像都沒有認真面對,這對詩歌小說戲劇的創作都不利。(p353)
佛家強調因果,強調「法不孤起」、「緣起不滅」,他又設計了三世輪迴,人跟人的關係突然緊密起來、複雜起來,人和人緊緊糾纏在一起,大家是栓在一根線上的螞蚱。(p353)
作家筆下的情節,也就有了無窮的變化。幸虧有佛教,小說家才有那麼多情節可以寫。原型是非常重要的文學遺產。佛經給中國作家提供了很多原型。(p354)
「捨身飼虎」、「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也都是原型,有人估計總數大約有一千個,中國作家用得著的還很少。(p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