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微希
 
要先確定願意投入這個產業的創作者與相關人員,是否能夠有基本的收入養活自己,才能進一步穩定提升創作能量。
 
如果排除日本翻譯漫畫,台灣原創漫畫出版的低迷其實從2000年後就開始了。
 
培養一個「市場」非常耗費時間與金錢,除了要有人氣漫畫家的創作,還要有強大的行銷企劃、物流能力,以及具規模的販售和多樣化的商品結構等等,並不是只要「出版」就能產生「市場」。
 
呂墩建=台灣漫畫業中很多的「第一」都是他做的,因為他而開始了、激發了那些可能性,其他人才能接著繼續做下去。
 
他做了很多一個產業鏈形成需要的「嘗試」。
 
90年代能夠衝出繁華的榮景是個奇蹟,是天時、地利、人和所產生的奇蹟。當時的漫畫產業很熱鬧,而且不僅某一個點的單獨精彩,是每個點各自發展都很熱鬧。
 
娛樂種類選擇變多,消費閱聽者的金錢與時間也陸續被瓜分。
 
日本漫畫產業,他們一直尋找新的獲利模式,推出包括輕小說、虛擬偶像、角色經濟等男性向作品系統。這個系統賺錢的並非只靠內容本身,而是從內容延伸的驚人周邊效益。
 
紙本不再能壟斷市場及獲得消費者的專一關注,因此開始自我提問:在多媒體時代該如何去搶奪觀眾的目光?並且從他們的口袋掏出錢來支撐產業?
 
日本:秋葉原御宅族經濟
歐美:改編成聲光效果驚人的好萊塢電影
 
台灣必須好好確認自己的內需。我們需要,在個人面能夠自己養活自己、持續產出作品;在企業面,希望能出現搞得清楚狀況,也願意做長期投資的人;甚或國家出面投注資源。
 
為什麼日本動漫商品可以行銷到全世界?並非 日本漫畫選擇了世界性共通主題進行創作,而是前面有太多日本動漫已經先以內容去做前導教育,將日本的宅文化滲透到全世界
 
他們花時間,發展了屬於日本動漫的風格與表現方式。
 
一個產業的形成不能靠特例,也不能指望天才,它必須靠完整的上下游分工,從企劃、產出行銷、流通,每個階段都得靠專業工作者來達成,進而確定獲利機制才能可長可久。
 
要花時間培養台灣本土漫畫的支持群眾,而創作者也必須讓這些基本的支持群眾感到滿足,養成產業消費習慣,並且確保世代延續。
 
韓京岳
(未來數位有限公司社長)
 
因為我們沒辦法讓每個人的腦袋都跟我們一樣阿。但我們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只要和我們想法相同的人多了,自然也是一種追求開放的社會壓力。
 
你必須要有你的市場,你跟讀者的連結。找到跟讀者的連結,才能夠把喜歡的東西繼續畫下去。
 
 
黃宏榮
(友善文創責編,負責作品:時間的支配者、失格紋的最強賢者)
 
日本大型出版社在日本的地位,好比台積電、鴻海等電子業在台灣的地位,可以吸納日本的菁英人才入社培育與訓練。
 
 日本最大的同人場三天有兩萬個攤位,光是這裡可能就有兩萬個業餘作者
 
日本中古書店的漫畫區,長得就像我們的家樂福,常會在其中找到故事精采、畫風細膩卻不認識的作品,這代表我們常接觸的只是日本漫畫金字塔頂端那一塊,中堅階層我們很少接觸得到,而這個中堅才是真正支持日本漫畫市場的一個區塊,包括人、產品以及產業本身。
 
不同地方作者畫出來的作品可能有不一樣的觀點。
 
台灣沒有那個環境讓你成為尾田榮一郎;你的漫畫再好、再精彩,在台灣就是三萬、五萬冊的銷量封頂。
 
《海賊王》有現在的成就,不是只靠尾田,也不是只靠漫畫,而是從漫畫產業擴展到其他產業之後,讓整個社會設置是全世界都能夠知道這部作品。因為日本的產業有完整的競爭方式,才知道怎麼成長。
 
一個產品能不能暢銷有三個原則:夠不夠快、夠不夠好、夠不夠便宜。
 
中國中小型的工作室,有很細的分工,有點像以前的港漫或現在的美漫。一個月就能產出兩千五百頁。可是,他們就只是在衝量,衝了一堆作品出來。
 
你沒有進入那個產業的話,完全不知道它的好和壞在哪裡。
 
需要那些特點才會受歡迎?畫面角色漂亮、故事引起共鳴,重點還要能夠穩定連載。
 
動漫化的評判標準:有沒有七本以上的單行本、連載速度要穩定
 
日本是漫畫家生產作品,出版社想辦法賣出去變成利潤,接著把利潤的一部分分給作者,再拿一部分的利潤去做其他衍生,像是動畫衍生出去了可以賣玩具,這樣子IP的能量才能出來。
 
以前沒有讓台灣漫畫變成一個可以自立循環產業,進而與其他產業相互扶持成完整的產業鏈。
 
以前只要和台灣人競爭就好,現在我們不論哪個產業都要和全世界競爭。
 
台灣漫畫不會死,因為,就算環境多麼的艱困,創作者,生產者和粉絲們對漫畫的熱愛並不會(那麼容易)消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漫不死 多樣化
    全站熱搜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