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九鎮

 

為什麼我總要批評城市建設?理由很簡單:

第一,城市建設,好話說盡了,我不會說好話。

第二,批評城市建設,一點沒有用的,從梁思成那代人一路叫囂到現在,一點沒有用 ——魯迅先生早就說過,到了寫寫文章,說說話,就已經沒有用了。真在做事,真有權力做事的人,悶聲不響就在那裡做了。

 

所謂 「心理景觀」,就是我們看一事物,並不見得就是那事物本來的樣子,本來的意思,而是跟我們的心理有關係,跟眼睛反而不一定有關係。

 

所有問題,都出在文化差異上。

 

中國人在這種樣式和符號中構成一代代心理景觀,心理景觀,又構成文化記憶,一見到那種樣式、符號,心裡就踏實。

 

人的心理線索很複雜,既通向熟悉親切的,有認同感的歷史景觀,又會迷失在異己的,陌生刺激的新奇景觀。

 

現代中國另一巨大的群體,就是農村人口。他們未曾離開本土。如果他們活在明代清代,會理所當然接受並欣賞中國留存千年的歷史景觀,但他們處在空前的現代化過程中,心理景觀就出現劇烈的衝突,也患有嚴重的 「文化分裂症」。

 

諸位再看看全國各地的鄉鎮建築,廣大農民再也不願看見破磚爛瓦,不願意整天看見泥土。他們用廉價的玻璃貼面或瓷磚牆瓷磚地裝配自己的家園,他們要在本鄉本土住洋樓,至少局部實現他們心理上的「現代化」與「都市化」景觀。

 

請諸位想像:在英國、法國、荷蘭、意大利,當地農民會不會競相起造中國式或日本式房屋,然後坐在裡面吃麵包、塗奶油、啃牛排?

 

我們要在自己的國土上,將中國變成外國,變成歐美。為什麼呢?就因為我們患了嚴重的 「文化分裂症」,我們的「心理景觀」處處來自西方,指向西方。我們斥資億萬元製造的偽古典民族風格建築群,以及保留不拆的一級文物古建築,恐怕也是為了吸引西方,而不見得因為是我們在文化上「想家」了。

 

那兩百年前的老房子擱在中國,絕對拆毀,可是人家在維修。人家的文化線索沒有斷,人家的心理景觀,處處牽連著歷史記憶。

 

鴉片戰爭以來,幾代人不惜代價為了一件事:中國要轉型、要西化、要強大。它的代價是:我們的文化線索從那時開始紛亂,斷裂,我們的心理景觀,開始一步步西方化。

 

大家想想看,在一個渴望革命、立志建立新中國的青年農民心理景觀中,北京開封的老房子,怎能和青島長春的洋房比!而這種青春記憶,一直到毛主席六十多歲時還跟著他,使他說出這番話。

 

一群建築,一座城市,如果堪稱完美的 「建築景觀」,必然由它自己的歷史形成自己的結構、肌理和大風格

 

譬如威尼斯與佛羅倫薩的面積只有中國一座縣城大小。要不要發展呢?不發展。因為這是意大利的驕傲,發展了,就沒有驕傲的資本。諸位哪天去看看,這兩座城市周圍沒有高樓,城裡不走小汽車,除了必要的現代設施,盡量保留幾百年前的形態。巴黎,大家知道,舊城建築最高六七層左右,高樓大廈全都集中在郊外德方斯專區,交通網則全部地鐵,不破壞地上結構,所以由凱旋門、盧浮宮、大皇宮、塞納河形成的舊城肌理,至今完好。

 

中國目前只有成千上萬的 「建築」,談不上「景觀」。就算有景觀,那是醜陋的景觀,沒有歷史、沒有個性、沒有風格,只有建築,望不到邊的建築,堆在一起。

 

是什麼造成這一切?因為窮,因為人口暴增,因為國家要轉型,要現代化,因為中國古建築木石結構難以保存,因為建國後三十多年不發展民用居住,因為公有製使所有住戶只有居住權,沒有所有權,不可能持續維修,等等等等 ——最後,因為城市規劃者的「心理景觀」處於「文化分裂」狀態,規劃思維失去歷史線索,無視歷史線索。

 

我們的'建築文化'背後處處站著'行政文化,我們'行政文化'的優良傳統之一,並不盡是一竿子捅到底的'中央集權,而是巧妙精緻的'各自為政、 各行其是

 

「在號稱自由、民主、私有化、個人至上的西方,僅就建築為例,我處處看到普遍的共識、規劃、協調、紀律、遠見,以及整體文化意識;而在實行社會主義公有製的、計劃經濟的、集體主義的中國,有城市建築為證,我處處發現公然的無序、違章、彼此掣肘、故意失控、短見、臨時性、小集團利益、自作聰明,以及文化上的集體無意識。

 

中國城市建設呈現的不是五花八門的'建築景觀',而是招數百出的'行政景觀。什麼叫作 「行政景觀」?簡單說,就是我們城市景觀真正的設計者,不是建築家,而是各級行政官員。

 

今日建築的三大癥結是:小農意識、暴發戶心態、長官意志。

 

問題的根子啊,出在我們行政部門 「資源不共享」。什麼叫「資源不共享」,就是同一張北京地圖,土地局只標明土地狀況,建設局只標明建設區域,開發管理局只標明開發點,文物局呢,自然只標明哪裡哪裡是文物古蹟。好,這幾個局從不彼此溝通,各自按照自己那張地圖,批准開發申請,否決保護申請。譬如這塊土地批了,公章蓋了,上面有古蹟嗎?我可不管,土地歸我了,開發局管理局公章我都有,你說有古蹟?去你媽佔跡,拆!

 

我常想,在這巨大的現實中,一小撮傢伙在談什麼城市景觀、文化記憶,多麼奢侈、討厭!多麼脫離現實!今天的現實哪裡輪得到什麼 「建築美學」、「建築景觀」?頂頂要緊的是:你怎能撥到建築用地?你怎能拿到開發准許?你的單位什麼級別?你的上下級什麼背景?你有多少資金?資金哪裡來?怎樣來?你怎樣同周邊的單位協調?你怎樣攆走原主戶、原單位?你蓋起人樓怎樣分配使用?你怎樣擺平分配中涉及的各級官員

 

而建築設計,恐怕只是實現利益與政績的手段和籌碼,並不是目的。我們呢,就天天看著,或者乾脆住在這些鋼筋水泥的 「籌碼」中。

 

假如你是一個單位的當家人,假如你是市長區長,假如你是生意人、開發商,你根本顧不了那麼多 ——房地產開發是目前中國經濟巨大的支柱,而發展經濟,是政府與跨國資本主義聯手合作的最大的「政治任務」。從正面良好的動機看今日建築,我們必須記住:這是「發展經濟」,這是「講政治」,哪裡是在講什麼「建築藝術」。

 

我以為,這就是梁思成先生五十年前沒弄明白的道理。他只有建築思維,文化思維,歷史思維,他根本不懂政治,尤其不懂中國的 「政治」。

 

體制還是同樣的體制,行政文化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沒有行政文化,全國各地高樓林立是不可能的,而高樓林立的 「行政景觀」,正是「行政文化」用鋼筋水泥在全國範圍縱橫書寫的偉大證明。

 

今日江南不是一個有機的現實,而是一個歷史詞語。不過這一詞語變成商業招牌,還有開發價值,還能賺錢

 

江南水鄉沒了。我從國外回到上海,發現上海也沒了

 

威尼斯在下沉,這是他的危機,跟我們江南水鄉型態行將淪亡的危機是兩回事。人家沒有拆的問題,沒有重建的問題,沒有歷史魅力的問題,只有旅遊承受的問題

 

人家為什麼保存這麼好?人家有歷史觀,有自尊。西方人保護歷史的意識非常強,非常早。

 

歐美的所有歷史景點都是靠民間草根保護下來,加上國家的保護法令和嚴厲的法律,我們沒有別的管道和選擇。政府包攬一切,然後靠外力、外資解決。所有鄉鎮問題的根子就出在這裡-----當地居民徹底被動,完全缺席。

 

城鎮建設不是江南的問題,是整個的問題。有些設計這對江南水鄉只有項目概念,根本沒有感情

 

沒有力量能夠阻擋跨國資本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我的角色就是一個頑固的「反動派」

 

從孔夫子到清代的中國已經沒有了。現在的中國,是人口、方言、地理,加上 主權的新中國。文化的、哲學的、倫理的、生活方式的那個中國,沒有了。要有勇氣承認今天的現實,我不願騙自己

 

古鎮只剩下軀殼,加上一群沒有選擇權的人口。一但面臨改造與再生,則完全喪失自己的歷史資源。二十年來的鄉鎮企業群體在文化上是無根的,他們可以使家鄉脫貧致富,但除了破壞,不可能恢復歷史生態

 

城鎮改革也一樣,不是要不要改造的問題,而是要不要歷史?在歷史中,我們靠什麼辨認自己?

 

今中國人唯口舌之欲堅守民族主義立場,衣、住、行三項,則義無反顧,一概西化了

 

在亞洲地區,其實是沒有發育完全的都市形態。我們還沒有學會作為政府,作為一個個人怎樣適應都市生活

 

這種困惑在過去的水鄉是不存在的。那種人與水的親情,那種房屋主人與工匠的默契,那種工匠的建造經驗與智慧,那種房屋與街到與水的默契.....那時是沒有職業建築師的,也沒有文化人的專門點撥,沒有規劃部門審批,更沒有這樣的論壇。可是人、房子、街道和水那麼和諧共存

 

在這個「高尚」地區成長的孩子恐怕不是什麼「文化失語」,而是文化的精神錯亂者

 

arrow
arrow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