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次報名人權班,其實一開始是個美麗的錯誤,我很喜歡閱讀,來台南後不斷尋找讀書會,當看到台南社大這個課程後,馬上就報名,直到正式上課後,才知道原來在讀書會前面露看了「電影」兩個字,不過這樣也不錯,我本來也喜歡看紀錄片,在板橋的時候,常常會泡在「府中15」看一整天,來台南後,大南門戲院,因為時間沒辦法配合,正愁找不到看紀錄片的地方,很巧的,就這樣莫名其妙地來到台南社大,莫名其妙地報名了人權班,莫名其妙地的當了一學期的班長,從去年開始參加社運後,中間到處去聽民主論壇,想要補修公民課,再到現在的人權班,好吧!我只能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讓我得以學習成長。

認識了人權班的同學之後,我才知道公共電視幾個節目,例如「我們的島」、「紀錄觀點」、「獨立特派員」,也因為如此,養成了固定收看公視的習慣。在課程上的分享當中,我才認識到台南在地的「南方影展」,也才會有之後,特別去購買VIP票證,在影展期間風狂吞食著各類題材的電影,這學期有四個主題,分別是「友善高齡」、「低碳城市行不行'安全與健康環境的人權」、「原住民人權」,經過這半年來的課程和學習,自己最大的不一樣,便是從課程當中,發現和意會到許多自己過去所忽略的問題,以下就是我對於每部課程上所放映的電影,一些自己的心得。

 

友善高齡

 

被遺忘的時光:

我不是1949那個年代的人,我也沒有經歷過國共內戰,生活在和平沒有戰火的八零後,不知道是導演刻意選角,還是巧合,影片中的幾位被攝者,都有類似的過往,經歷過我前面所說的,大時代無情的戰火洗禮,被迫面對各種無奈,那種萬分心酸,那般無比痛苦,在年輕的時候,只能完全吞進肚裡,藏在外來看不到的地方,到最後老了,所以東西一次爆發出來,看完有個想法,就是有痛苦千萬別埋在心裡,誰知道會不會某一天,引信被點燃,將人的記憶和行為炸成片段,導致最後的失憶症。

 

看片的當下,我突然很擔心爸媽,他們受的家庭教育,是非常不人道,什麼是民主自由?什麼是夢想?那根本是想都不敢想,上一代說什麼,就完全只能照著做,雖然現在外表一切正常,但我知道他們所承受的,絕對比我多太多了,可以的話,我希望他們能夠一直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

 

愛慕:

這部片,讓人深思,目前國內長期照護是否合不合格,我從來沒有想過老了以後的生活,

看的時候,就會反覆思考,有一天,我老了,會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我又會怎樣對待別人,當然我還是希望自己就算年齡外觀蒼老,靈魂和想法還是能夠一直保持新鮮。

 

另外這部片帶給我最大的衝擊,就是我一定要定下發病前契約,我可沒有辦法接受自己失憶,什麼事情都要依靠別人,國內可能沒有這種契約,但我還是會請相關法務人員,在家人面前宣讀,如果我發病,我希望怎樣面對死亡。

 

不老騎士:

現在的年輕人,真得很幸福,從小就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家人多半採取支持的態度,反觀我的爸媽那一代,什麼是自我?什麼是夢想?完全沒有排在考慮事項上,拼命賺錢養金,孝順長輩,每一次面對他們,我真得很難想像,他們是怎樣熬過來的,如果叫我過那樣的生活,應該連一天也撐不下去吧。

 

這部不老騎士出來之後,就有稍微注意過,只是沒有真正去找看,在人權班看完之後,突然很想要放給自己的爸媽看,我知道我自己的夢想,也拼命往那個夢的方向前進,只是爸媽你們的夢想是什麼?可以的話,現在好好思考,以前老一輩不給你們思考的機會,現在只要你們想,我都會幫你。

 

不老騎士能成功,絕對不只靠老先生就可以完成環島之旅,還需要依靠周遭所有的工作人,大力贊助,看完我想我會希望成為爸媽夢想的贊助者。

 

低碳城市行不行

 

單車進行曲:

法國巴黎,應該是我最想去的國家和城市,可是沒賺那麼多,光是能生活就很勉強,所以這個目標就先放著吧。

 

巴黎建城的歷史,比台灣任何一個古城都還要久,我現在就是想去看別人怎麼做都市計畫和更新的,別人又是如何面對古蹟和老房老街,因為我來到台南,看到政府,在處理我前面所提的幾個領域,做的非常不好,打著文創的招牌,讓老房子重建,到底是創新?還是破壞?我比較偏向後者。

 

自行車道,我覺的不只政府的政策要小心推行,也要評估在地居民,對於自行車的邏輯思維有沒有隨著改變,也是很重要的,台北比較特別的是,我如果在市區,我會比較想要其自行車,因為路上的各類車種實在太多了,動不動就塞車,相對於自行車就比較方便,這樣的前提之下推行自行車,很容易獲的居民的支持。

 

可是,台南的馬路那麼寬,路上車子那麼少,點到點距離或許相同,但居民還是比較習慣騎車或開車,自行車反而不會拿來當交通工具,而只是休閒觀光用途,因此,我覺得在地居民的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

 

腳踏車的祝福:

現在回頭看,當初這部片裡面的幾個角色,如今都已經混得相當不錯,女主角(陳意涵)更是一直接拍新的電影,因為影片代到蘇花公路,我才想到我好久沒去那邊了,只是想到騎腳踏車要跟砂石車爭道,就覺得算了,我還是開車吧。

 

這部算是劇情片,主要可看的就是太平洋的藍,清水懸崖的險,蘇花公路的曲,是一部看完會讓人,興起去那邊走走的電影。

 

危險鐵馬道:

因為自己不是騎自行車的愛好者,所以平常不會特別去注意,看過之後,才知道政府對於自行車到的規劃,完全是想到哪就做到哪,想到新的又重新打掉重建,透過這部片,也觸發我開始注意目前所居住台南裡,所設置的自行車道,結果還讓我訝異的,就是除了安平那邊有比較完善的,市區內反而是斷斷續續的,看來自行車族,想要在台南享受的騎著自行車,還需要再等等了。

 

社區‧自行車道:

一樣是開闢自行車道,怎麼原住民部落和鄉下農村差別那麼多,瑞興河濱部落就要面對拆光光的苦難,嘉義大林鎮三角里,就能獲得鎮公所的支持,難道就只因為一個是原住民部落,屬於違建,另一個合法,做同樣的事情,卻有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看的過程,我只覺得政府在做這些明明對的事情,卻用了錯誤的想法對待當地人,大林鎮三角里可以做到當地居民親身參與,自行車步道的裝飾,那為何聽過河濱部落的自行車道,部能夠與部落結合,讓觀光客得以藉此親近原住民文化。

 

把人家全部拆光光,在把人驅趕走,重新鋪上一層虛假的草皮,這樣的自行車道,只讓我感覺到空乏的外表,卻連一點可觀的內涵都沒有,只能求政府不要再亂搞了,原住民已經夠少了,還用如此粗暴的行為對待他們,台灣不是號稱多民族多文化嗎?看來到最後只會變成博物館裡的多民族多文化,因為館外的全部都被消滅殆盡了。

 

 

安全與健康環境的人權

 

南吼音樂季:

之前就有看到宣傳海報,只是那段時間一沒有特別注意,忙著忙著就忘了,再來就只能等明年了,我明年一定會來參加南吼音樂季。

 

看著一些人,為了同一個理想或目標,不辭辛勞、無所求的團結在一起打拼,這是我目前認為最美的一種意象,我會參加社運和學運,也是為了尋找這種美感。而這部片兩個最主要的吸力,就是讓人看完想要去安平老街走走,和明年排時間參加南吼,我只能說,對我來說,他們成功宣傳了安平。

 

蚵仔底島微:

蚵農你不讓他養殖蚵仔,不給他們場所養殖蚵仔,要他們如何生存?為了觀光把原本在港口的蚵農趕走,我真得很訝異,難道沒有其他雙贏的選擇嗎?怎麼每次都選那個最簡單的方式在做。因為這部紀錄片,讓我站在安平港的時候,可以進一步聯想到蚵農生計所遭遇的考驗。

 

兩千坪的:

華光社區原來是歷史悠久的眷村,隨著時代的改變,被政府認定是違建,全部進行拆除,因為這部片的關係,我對台南和自己原鄉台北,所殘存的眷村有種興趣,想去看那邊的房子還活著嗎?那邊人過的怎樣,之後跑了永康幾個,只是很現實的,許多都經過改建,便成了XX新城,這對一個想要找回過去的人,情何以堪。

 

我老家旁邊,以前鄰近著台貿九村、壽德新村,忘了在我幾歲的時候,全部打掉重建,變成如今的國宅,為何許多眷村得以改建城國宅,並且分配給原住戶,反觀許多老村莊,就只因為被視為違建侵占,全部被要求遷離,還完全不去替別人想下一步怎麼活。

 

從文林苑、大埔、南鐵東移、桃園航空城,我真的覺得都更和土徵,這兩個爭議性最大的議題裡,裡面一定有鬼,不然為何會使得這個政府,變得如此暴力兇殘,明明不符合行政程序,還是打算要硬幹,都更最初的目的,不是讓所有居住在該區域的人,都感到幸福嗎?

 

我只看到少數人哭哭,多數人默默,財團和政府數著錢分著贓,下一台怪手又開過來。

 

原住民人權

 

誰來聽我說:

本身是從事工地的工作,所以對於影片中,進行懸崖強化維護工作的原住民,非常能夠感同身受他們所受的辛苦,在片中我看到了層層剝削,大包商欺負小包商,小包商又欺負勞工,這種剝削行為,自己本身是沒有遇到,但看完之後,又再一次思考,勞工為何那麼賤,如此的命苦,做的非常粗重的工作,薪水卻跟基本工資掛勾,這一直都是我的疑問。

 

我是平地人就已經如此了,原住民朋友當然更辛苦吧?我所看過的原住民沒有一個不吃檳榔、抽菸、喝提神飲料,每個月賺得也都花在這些東西上面,在怎麼做,永遠都無法跳貧窮的螺旋,那之後政府還引進外勞,有了大量廉價的勞工,在地的勞工的權利,也就可以比較忽略了。

 

我家門前有大河:

說來慚愧,我算是半個鶯歌人,從小就經過三鶯大橋,我卻從來不知道下面,居然有住著人,而且還是原住民,後來新聞剛報出來的時候,曾經充滿敵意的看待他們,希望他們別鬧了,趕快搬走吧,只能說我真的被教育洗腦得很完整,根本不會去替其他人著想。

 

後來,出社會後,聽了農村武裝青年的「沒正義就沒和平」,當下感受非常強烈,進一步重新檢視關於三鷹部落這個議題,我原本以為他們拆除後,就選擇搬遷了,誰知道在人權班看影片的時候,上網查才知道,他們又有一部分人搬回去住,就這樣拆了又重建,來來往往好幾年。

 

現在,越活越為自己體內所流的河洛人血統,感到羞愧,我們明明是外來者,也比其他民族晚來這個島嶼,就因為我們人多,就因為我們掌握了金權,就強勢的壓迫,原本就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的人民,這個想法一浮現,就怎樣都甩不掉了,這也是我離開台北的其中一個原因。

 

可以的話,我希望和那些少數的弱勢人民站在一起,就算另一邊人比較多,文化比較強勢,比較有錢和權勢,我還是沒有辦法自己成為那其中一份子。

 

結論

 

回顧這學期,才發現自己其實很混啊!外聘講師的演講,我只出席過一場,其他都缺席,事實上,禮拜三是我在台南做田野調查的日子,不太喜歡跟觀光客擠,所以都選在禮拜三請一天假,鎖定台南一個沒去過的區,去看看去想想去沉澱,玩累了晚上的課也就缺席了,真得很對不起。

 

我很喜歡工作假期那天,老師所講的一句話「運輸,是人與土地的對話」,另外我也在社大的教室看到了,一句話「建築,是刻在土地上的詩」,他們帶給我全新的思維,原本就對建築、都市計畫等議題有興趣,現在到一個新的地方,除了當地的風土民情以外,也會特別注意他們的路名、建築外觀和排列方式,這些就能說很多故事給我聽了。

 

在最後的學員分享上,自己也分享了來台南後,幾個新發現「資源有限」、「蛻變汙染源」」「看不見的改變」,資源和汙染源兩個想法,可以說是在王毓正的獎作之後,靈機一動所想到的,或許我們本來就允許某種程度的汙染,只是我們不知道,因為即便是汙染,但是他合法,就比較不會被攤在陽光下去檢視,這不禁讓我思考,那個合法的標準,是由誰去訂定的呢?有疑問就自己去找答案,謝謝人權班這半年來,帶給我這麼多。

 

人權班的課程真得很棒,所放映的影片,也是非常貼近土地和人民,如果我有繼續留在台南的話,我會一直報名參加人權班,只是人生很有限,我應該沒辦法在台南住太久,如果有機會的話,很希望下學期和人權班的大家,一起學習成長。

 

arrow
arrow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