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
作者: 侯文詠
出版社:皇冠

 

嘉言賞析:

 

 

二十年後,你會懊悔更多的是那些現在沒做

而不是真的做了的事。

所以,拋開繩結,駛離安全的港灣。

掌握好你的風向

勇敢地探險,夢想,發現吧。-------馬克‧吐溫

 

聽話的有聽話的前途,不聽話的有不聽話的前途

 

別擔心,只要相信你自己,繼續努力、用力讓自己長大成心中想望的樣子,一切都會很好的。

 

學習國文的目的是為了要培養學生欣賞作品的能力,並且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習到用中文表達的能力。然而,在這樣的制度下,學生的思考全被文法、辭性這些技術性的問題給占據了,以至於考試能力固然很強,但卻加深了他們對中文的疏離。這樣的疏離,不但剝奪了學生從閱讀得到感動、思索人生的機會,甚至剝奪了他們書寫表達的興趣,搞得他們連寫出通順流暢的文章都大有問題。

 

一旦主流思考錯了,我們就在也萬劫不復了。先人就不出錯嗎?如果從黃帝開始就是錯的,我們怎麼辦呢?

 

順服主流,並且取得領先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主流的標準,是不是大自然生存競爭的標準。

 

不像「乖」文明像不可逾越的一灘死水,「不乖」文明擁有能隨著時間「改變」的變革能力。在這樣的制度裡,儘管子不必肖父,徒不必肖師,但創心卻可以隨著時代需求不斷繁衍、累積。

 

乖與不乖的差別不是「對的機率」的大小的問題,而是對知識學習與掌握的層次的問題。

如果「乖」像坐校車上學那麼容易方便,那麼「不乖」應該就是自己用腳的探索與嘗試。一個每天坐著校車上學的「乖」孩子,他被剝奪的其實是「不乖」的機會---這個不乖,也正是對事物真正認識,必須經歷的探索與嘗試錯誤的過程。

 

我們的人生太害怕「錯誤」了,覺得在嘗試錯誤的過程要付出太多無法預期的時間與代價。可是如果嘗試錯誤是學習過程必要的一部分呢?我們是不是得預留一些「嘗試錯誤」與「不乖」的空間與機會給自己呢?

 

如果沒有這些空間,他們很可能心智上永遠都不會長大。再來,更重要的,如果真的一定得有犯錯的經驗,當然是越年輕代價越小啊!

 

沒有輕狂少年的經驗,就不可能造就出一個深思熟慮的成人。

 

所謂的「不乖」,指的應該是一種反對「不加思考就聽話、順從」的態度。一個乖的人,待在腐敗、犯罪、落伍的群體中,反而最容易被同化,做出貪汙、違法、無效率的壞事。因此,重點不是「聽不聽話」,而是事情有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與價值判斷。如果經過自己的思考與價值判斷之後,是「好」的、「對」的事,當然要義無反顧的去做。反之,就要有勇氣戒除、拒絕。

 

孩子也唯有自己思考過,才可能對自己人生的選擇有更深刻的認知。

 

認真是拼不過迷戀的

 

這個球員更認真、更努力的結果,雖然有進步,但得到的往往是更大的挫折、失意、自我懷疑。

 

那些生命中坐起來特別容易做好、容易有成就感,並且讓我們迷戀的能力和特質就是每一個人的天賦。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給自己的天賦一個機會。然後想辦法發展那個能力,讓它成為我們將來生涯、生命發展的方向。

 

我們現在經歷的,是一個過去人類從沒經歷過的時代。

 

一個年輕人進到一個公司,最被要求的素質是「聽不聽話」、「乖不乖」,而不是「表達意見」,或「創意」。因此,那樣的要求,也就潛移默化變成教養小孩的「標準」。

 

熱情才會化為能力,而能力才是決定競爭力真正的指標。

 

「熱情」、「喜歡」之後一定會跟隨著「認真」,但認真之後不一定會有熱情相隨。

 

「認真」需要報酬的誘因,但「迷戀」卻不需要。

 

很少聽過有人覺得談戀愛約會到晚上十二點才回家是一件好「累」的事。為什麼呢?因為談戀愛是一件喜歡、有熱情的「爽」事啊。

 

一個是可以奮鬥到連命都可以不要的「迷戀」,另一個是能用力到累之前停下來的「認真」,兩造對決的結果,「認真」當然是拼不過「迷戀」的。

 

只要我還能夠負擔,我就願意給自己的「熱情」一個茁壯的機會。堅持不放棄「熱情」的結果,命運果然一步一步帶著我走向了專業作家這條路。從某個角度來說,我轉變生涯成為專業作家的決定並不是突然發生的。它有點像是一棵幼苗一樣,經歷了許多的時間、呵護,慢慢長成了一顆茁壯的大樹。當我下定決心那一刻,由於過去累積的基礎,「熱情」與「現實」的界限已經不那麼截然分明了。

 

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給生命中的「熱情」與「迷戀」一個繼續發展的機會罷了。

 

熱情與迷戀,像是為「願望」而生得一雙強而有力的翅膀,只要相信它,它真的會用一種我們不明白的方式,帶著我一步一步接近我們想去的地方。

 

 

一旦得到的同時,你其實也就失去了。所謂成功,應該說如願得到了什麼。但事實上你只是如願地在這段時間裡裝進了你的選擇。把時間當成是容器的話,一旦你裝滿了「這個」,同時你也就失去裝入其他所有的「那個」的機會了。

 

得到了a,同時也就失去了和bcd....所有其他異性認識的機會。從a的角度來看,你當然是得到,但是相對於bcd....你可能就是失去了。

 

生命無非只是不斷地選擇的過程,失敗的遺憾僅是錯過了成功,但成功的遺憾卻是你永遠步知道自己到底錯過了更多的什麼。(我自己)出社會的幾年,我一直都活得很失敗,只是回過頭去看,我總是在失敗當中,得到許多自己意想不到的收穫,那是怎樣搶也搶不走的。

 

我現在最害怕的是----成功,我怕只要一成功我可能很狂傲自大目中無人,還可能會失去現在的所有,最後會變得不再是我自己,即使我每天都在想成功後的種種,但還是請神或上帝延遲我的成功吧!我還太年輕,就讓我盡心盡力的去失敗。

 

成功不一定通往幸福,失敗也不一定通往不幸

 

你無法從成功學到任何事情,但失敗卻是我們人生最好的老師。

 

儘管我們追求的是「成功」,但真正刺激,提升我們的,卻是「失敗」。

 

既然你都從「失敗」開始了,還擔心什麼失敗呢?

 

找到一個態度,學會生命中必然的「失敗」相處其實是很重要的。

 

事實上,只要換個角度看待失敗,我們能從失敗學習到的事情真得比成功多出太多了。

 

失敗成了轉變我的人生最重要的恩人、導師。

 

人生中最艱困的時期,便是獲得真正體悟和內在力量的最好機會。如果你的生命一帆風順,你可能會變得軟弱。只有在經歷最悲劇性的環境中,你才能激發出真正的力量。

 

北野武「壞孩子」,兩個不想上課的青少年,逃了學去見識外面的世界。一個去學拳擊,一個去混黑社會,混到最後一事吳承。

「我們人生是不是完蛋了?」「傻瓜,我們的人生才正要開始呢。」

 

莎士比亞-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宣揚這些想法的人(或組織、社群),為了讓大家意見一致,索性連想法都幫我們準備好了,這些現成的想法,透過傳播、教育、文化....的力量散佈,有形無形地告訴我們應該怎麼看,怎麼想。到最後,我們聽多了難免信以為真。一旦信以為真越來越多,大家看到別人都和自己一樣,就相信這應該是真的,因此就不再想了。

 

大部分時候,我們是用別人的腦袋在想事情的

 

『獨立』就是不受『別人』影響,凡事『自己想』就對了。

 

當你問問題時,「問題」的層次,也決定了你思考「深度」,同時,很可能地,也決定了你人生的方向。

 

「好的問題」當然是比「標準答案」重要許多許多的。一部偉大的作品深刻與否,通常是因為它給我們「好問題」而不是「好的答案」,一個研究的高度,往往也是在於它問的問題的重要性,而不在於答案的正確性。同樣的,有趣的人生,也應該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問出了精采的問題,而不是我們只對自己遭遇的問題提出答案而已。

 

大家可以看到,「答案」是思考的終點,而「問題」卻是思考的起點。

 

「找答案」的教育體系是封閉的。但「問問題」的教育卻正好相反。它鼓勵學生不斷地發問,為什麼「標準答案」一定是「標準」的呢?有沒有更超越「標準」答案的答案呢?

 

歸納法:個案->通則

 

有了自問的「問題」,再加上這個自答的「給答案」過程就構成了完整的「思考」活動。

 

「辯證法則」厲害的地方在於,它讓我們過去相信不渝的「對」、「錯」、「是」、「非」,不在是固定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我們碰觸到的現實,不斷地思辨,不斷地變動得一個開放性過程。

 

大部分的人就算「知道」了,其實多半還是做不到的。這是人生最大的矛盾之一。

 

直接「扭曲」現實,以便「否認」問題的存在。這是所有的自我防衛機制中最不需要腦袋的方法了。

 

一旦少了「心甘情願」的理由,就算是自己的「硬逼」自己,到最後,還是會想出很多逃避的藉口來自我欺騙的。

 

構想、規劃是一種面對自我的書面承諾

 

保持「孤獨感」,專注於此時此刻

不管過去、現在有多長時間,我們能擁有的永遠只是此時此刻而已。

 

「初衷」有點像是這趟旅程的「羅盤」,也是一種內在的自我覺察。(我自己)挑戰命運、改變現狀,永遠都不認命。

 

當我們把快樂分享給別人時,反而還因為分享越多,自己擁有更多。

 

因為「無知」、「天真」所導致的行動力,往往是將來「圓熟」、「智慧」的基礎呢。

 

追求自己有興趣,並且學習機會最多、空間最大的。

 

光是學習知識是不夠的,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反覆地印證,才能內化成真正的知識。得到這樣真正落實到生活、人生的知識,才是最值得開心的。

 

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

只有在未來回顧時,

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

 

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

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 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

 

這種作法從來沒讓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變得完全不同。

 

走著你自己相信的路,才可能累積,也因為累積,才創造出未來真正的視野。

 

因為大家都用自己覺得「理所當然」的方法在想事情。

 

時間的距離,讓我們有機會跳脫當時覺得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重新有了完全不同的觀點。

 

事實上,擋住我們視野的不是別人,而正是我們自己。

 

由於科技以及生產技術進步了,到了最後產品之間功能差異性變小。

 

「身同之學」,我們接觸它時,感受到的是對別的人生的理解、對自己內在情感的觸動。

 

我覺得人文最初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並且連接自己。

原來有很大部分的「我」,是我們平時不能察覺,但卻主宰了我們的行為。

 

追求人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和自己連結、認識、瞭解那個連自己都不知道的自己。

 

一百雙眼睛,就有一百種天地,藉著外在的書籍、作品,別人的目光。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認識,有了更深刻的可能。

 

因為我們的目光是有限的。

 

讀書是為了學習,還是競爭呢?我們受教育,到底是得到得更多,還是失去的多呢?

 

只有當我們具備了鳥瞰自己生命的能力時,我們才得以逃脫我們的限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不乖 侯文詠
    全站熱搜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