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皮、福祿通稱為北管
是北方語系戲曲的泛稱,皆屬於皮黃系統的戲曲

西皮音樂激昂,主樂器是以桂竹筒做的胡琴

福祿音樂低沉,主樂器是用椰子殼作的胡琴

民間戲曲在農業社會具有多方面功能,不僅是祭祀的儀式和人們的娛樂
也可以促成社區情感的結合

每逢民俗節令、寺廟祭祀、造醮及婚喪喜慶
都會請戲班子開演酬神助興,場面熱鬧非凡

一、北管戲
又名「亂彈戲」,是最受歡迎的戲曲之一
台灣俗諺有云:「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
其內容十分豐富,有崑腔、吹腔、梆小腔、皮黃、民間小戲、雜曲
正是清朝初年「花部」戲曲的特色

二、南管戲
河洛人一向稱福建以北傳入之民俗音樂戲曲為北管
慣稱泉、廈枝南音、南樂為南管
南管樂據說始於唐明皇,在東寧王國時期傳入台灣

三、九甲戲
也作「戈甲」、「九角」、「九家」、「交架」、「狗咬」
多變龐雜是其特色
因此民間稱九甲是「南腔北調」、「南北交加」
台灣民間諺語:「土地公看九甲戲-亂闖」
表現出九甲戲演出時鬧哄哄的景象

四、四評戲
又稱「四棚」、「四坪」、「四平」因傳自潮州,又稱潮州戲

五、皮影戲
據說始於漢武帝,實則至宋朝時才有文獻紀錄。
台灣皮影戲應是來自潮州

六、布袋戲
俗名「掌中戲」,是中國南方傳統地方木偶戲的一種
源自古人迷信墓穴有惡鬼
在人死殯葬前,一邊吹奏樂,一邊請「方相」到墓穴中去驅鬼
這種「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的方相
演進成偶人,成為後來所見的布袋戲

七、正音戲
日治時期京戲又名正音戲,從上海、福州傳入台灣。
辜顯榮與日本人應酬時,少不了戲班助興

八、歌仔戲
根據《宜蘭縣志》記載:
「員山結頭份人名阿助,每日農作之餘輒提大鼓弦
自彈自唱;好事者勸其把民謠變成戲劇
初僅一、二人並便服扮男、女
演唱時以大殼弦、月琴、蕭笛等伴奏,並有對白,當時號稱歌仔戲」

台灣戲曲內容大多不出中國文學、歷史、民間故事、公案、小說等
戰後國民黨政府來台
新移民也將中國各地方戲曲帶來台灣,使的台灣戲曲種類更多元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