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龍廷
出版社:前衛
出版日期:2007年0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8015194

筆記:

本土與非本土不是住在台灣與否的問題,而是心態與認同的問題

當民間戲劇脫離草根性時,就是失去生命力的開始

布袋戲如果只是年長一輩的懷舊、年輕人的好奇、研究者的探討主題
則會逐漸失去生命力和光彩

唯有年輕人繼續投入創作,寫出好作品
演藝者不斷更新,結合現代藝術技巧
創造更好的戲劇美學,才有可能重拾布袋戲的活力與吸引力


文化唯有不斷創新,才能超越傳統
成為活生生的當代文化,與民眾同在一起

當布袋戲成了台灣的意象

台灣文化能否擺脫「被操弄」的命運?
同樣的,台灣歷史能否擺脫缺乏主體性的內涵?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台灣文化的研究看似蓬勃發展,其實是相當邊緣的
如同台灣的研究在台灣學術領域中
就像台灣在世界舞台的能見度一般,是那樣的邊緣

台灣民間戲劇的嚴重沒落
最重要的是活潑的母語文化逐漸失去美麗的光芒

如果布袋戲這樣的藝術,能夠自立自強、強勁地存活下去
那麼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回觀眾,而不是只是一味地依賴政府單方的補助

文化創意產業 (creative infustry)

法國美學家丹納
藝術家不是孤立的人
最偉大的藝術家是賦予群眾的才能、意識、情感而達到最高度的人

因為他們都有同樣的習慣、同樣的利益、同樣的信仰
種族相同、教育相同、語言相同
所以生活的一切方面,藝術家與觀眾完全相像

而作品的產生,取決於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
那些作品會熱賣,代表人民很需要那其中所富含的意義

戲劇從業人員在傳統中國的階級觀念中是相當低賤的

戲劇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其生存的土地

戲院-戲團-觀眾的三角循環關係

台灣中部一帶的重要貿易重鎮鹿港,也是南管布袋戲的傳播點
台南府城,可說是南管布袋戲的另一個發展重鎮

潮調音樂的特質,如俗話說「北管好暗頭,潮調好暝尾」
北管戲鑼鼓齊鳴,極其熱鬧
傍晚時分聽起來,其神明慶典的氣最令人振奮
潮調音樂節奏緩慢,文雅悅耳,文辭婉約
適合在更深夜靜的夜裡細心品味,其詞頗富書卷氣

武館是台灣村庄開發史中,相當具有重視社會功能的志願性社團
清代械鬥盛行,農村子弟為了保衛家園
利用閒暇學習拳術、陣法、舞獅等技藝。

真正的音樂家可以在每場演奏都注入新的創意

變遷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一種是以音樂抒情的美感為主
木偶的表演純粹只是搭配音樂「準戲曲風格

另一種是以欣賞故事情節為主,觀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懸疑的情節
木偶的表演是為了描述曲折離奇的故事
音樂變成陪襯或烘托氣氛的腳色
這樣的審美態度與台灣民間的「講古」相似,稱之為「敘事風格

保存具有公共性的歷史建築
對於凝聚台灣的民間社會「集體記憶」具有相當深厚的意義

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似乎患有一種「文化或歷史失憶症」
容易忽略自己生活的環境
以及自己親身經歷的歷史
而將想像力、注意力放在遠離土地的異國情調中

布袋戲的生命力的來源,想到哪裡,編到哪裡,演到哪裡
它使表演與觀眾的關係
成為活生生的互動關係,而不是強迫接受的單向關係

當編劇的人都要有這種無中生有的本事,就是能把無理說成有理

「愈請愈強」是這個時代布袋戲的戲劇模式
越晚出現在舞台上的劇中人物武功、聰明、才智越是高強

讓觀眾傷腦筋
「這個這麼重要的角色死去了,戲怎麼還有辦法再演下去呢?」
結果戲不但在繼續演下去,還比原先料想的情節更好
讓所有觀眾,包括主演本人,在驚奇之餘也稱讚不已

真正想熱愛自己的土地,就應該對於民間生活重新認知
而這也是對於「人類文化遺產」保存指定的基本知識背景


商業劇場的欣賞行為可說是兩難的選擇
要看戲,就得花錢,不想花錢,就不要看

等待大俠的時代

情節中最重要法寶,對布袋戲的舞台而言,卻是輕而易舉的表演
只要隨著樂生揮舞著道具,就可以讓觀眾想像奇異法寶的神奇力量

為何這樣的劍俠故事如此大快人心?
或許就是戰後1950年代的台灣,一般民眾經歷了米糧缺乏、通貨膨脹
合作社倒閉、新台幣換舊台幣等經濟恐黃
在官方「取締迎神賽會」、「嚴禁大拜拜」的嚴禁管制底下
連精神寄託的宗教都有被視為「非法集會」的危險
劍俠戲中武功蓋世、仗義勇為的俠客
或許正好反映當時台灣人心底的悲情與渴望
期望有那樣的俠客英雄打倒邪惡的勢力


做戲的想欲煞,看戲的不願放

日本歌舞團的風潮
同時也刺激台灣出現歌舞團了,1962年至1963年間
全省突然出現50多哥哥舞團
但是台灣的歌舞團大多刻意模仿日本歌舞團

武俠小說對白少,描寫好,但一本長達5、60頁的武俠小說
布袋戲演起來可能不到一場戲就演完了

要創造一種所謂的「金剛戲」』,而純粹是時代「需要」所發展出來的

採取所謂的「沒有結局的結局」或「神秘手法」,它最基本的奧妙
就是引起觀眾的好奇心

劇情一開始
突然看到一個角色在舞台上出現,口吐鮮血而死
所有劇中人都不知道原因
然後劇情就繞著這個核心追究下去,戲劇學所稱的「集中型戲劇」
必須涉及「集中」、「埋藏」、「引發」三項要素,由一個核心螺旋式展開

另一種手法是設計一個謎題讓觀眾去猜
似真似虛,讓觀眾去猜,非看不可
而主演者卻想到哪裡演到哪裡,不要太快拆穿謎底,這種手法就是
「主演者與觀眾鬥智」,或「無中生有,明非實是,明是實非」

並非欺騙觀眾,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往更深層的劇情發展
又得要能合情合理才行

師父領入門修行在個人
還得看門徒自己的性格以及領悟力,才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招牌戲齣
各掌中戲團的主演所擅長的角色,幾乎就是主演人格特質的反映

台灣重要的布袋戲承傳系統

虎尾五洲園-黃海岱、黃俊雄

西螺新興閣-鍾任祥

關廟玉泉閣-黃添泉

林邊全樂閣-鄭全明

南投新世界-陳俊然

新莊小西園-許天扶

大稻埕亦宛然-李天祿

文化工業

指大量複製的均一化、庸俗化、流行品味、提供大量消費的產品
並且對生態具有掠奪性的生產理念

文化創意產業
著重創意和個性,產品必須具有地方傳統或工匠的特殊性和獨創性
並且強調產品的生活性和精神價值,整個產業鏈可以沒有任何實體

文化和創意產業也可以提高傳統產業的價值

創意產業起源於個體創意、技巧,即才能產業
這項產業有潛力累積財富並藉智慧財產權的產生和利用創造工作機會

口白-木偶-觀眾

藝術的本質,並非機械式的複製,藝術貴在創新

我最崇拜的民族英雄-史艷文
受難英雄的形象
多少反映了台灣人自己沒辦法為自己的命運當家作主的悲哀
呈現出1970年代台灣人政治上的集體潛意識

霹靂的戲劇的確抓住了這個時代的想像力

由史艷文到素還真,所象徵的時代意義也有所不同

史艷文代表的是感性悲情的訴求,就是以「忍辱」為主
這種人格價值與1970年代台灣的政治風氣有關,在那個戒嚴的時代
一般老百姓不可能勇於堅持自己應有的權利
更不用說大聲講出心裡的話了
這種處處以忍讓為主的人生態度,其心靈底層卻存在一種哀傷的旋律
這是為什麼屬於那個時代的英雄史艷文
在舞台上一直是一種令人忍不住流淚的悲情形象

素還真的,卻相當習慣於說理
最常掛在口上的話語是關心整個武林安危
這個人物的特質,或許可以形容他是理性的
同時也是精於權謀,擅長鬥爭的
素還真所追求的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合理性
因此也經常踩在同志鮮血鋪成的道路,而走向最後的勝利

霹靂布袋戲的特色

布袋戲人物的性格複雜化
充滿權謀詭計的劇情處理
充滿爭議性的劇中人物

霹靂布袋戲的迷人之處
就在於這些人物的接近真實,有時彷若政治人物的演講台詞一般感人肺腑
一時間卻無法讓人看清其真正企圖,或許正因為劇中人物接近社會的真實
即使一般人認定的大惡人面對司法裁判,卻也可能如政治人物一般
滔滔不絕地為自己的不義之行辯護

這種以最後勝利為目的的人格價值,與1990年代台灣邁入後蔣時代
各種政治上的明爭暗鬥、宮廷鬥爭、民主改革等政治氣氛相互呼應
很明顯的,這個時代的台灣民眾
每天翻開報紙,就是在字裡行間參與了這樣的政治洗禮
政治是殘酷的、無情的,而這個世代的英雄形象也在現階段充滿爭議性的
素還真無疑的是這個時代氣氛的象徵

奔馳於舞台上的想像力與台下心靈底層的共鳴?
探討台灣的布袋戲,是否應該回到庶民的生活經驗上,
新思考屬於這塊土地、民眾記憶中的布袋戲是什麼?

台灣的布袋戲非常深入民間
對於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來說
布袋戲或多或少都成為他們童年回憶的一部分

布袋戲這樣的表演藝術不斷蛻變
各種可能性的文化營養,都可以在戲偶舞台上轉化為迷人的戲劇創作

只要民間藝人狂野奔放的想像力,能喚起民眾心靈底層的共鳴
在舞台上沒有甚麼是不可能發生的



參考書目:

民俗曲藝
表演藝術雜誌
台灣風物
民俗台灣
台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
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
戲劇原理
中國戲曲通史
台灣開發史
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
五十年來的台灣布袋戲-歷史月刊139 4-11
傳統藝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