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還有『文青』嗎?

每一個時代裏,都會創造性質不同的青年出來,像清末民初的革命青年,以及支持那個風潮的知識青年,來到之後五四時期帶出來的憤怒青年,或奮鬥青年,甚至是近幾年跳進新聞版面的『糞青』,觀察兩者之間的關係,究竟是青年創造了時代?還是時代創造了青年?我想正入同世界上的男人與女人之間的互動,他們互相吸引;互相影響;互相改變;到最後互相創造,而其中有一種青年,從古到今,東西南北的文明當中,他們一直都沒有缺席過,那就是「文藝青年」,即這幾年受到炒作的「文青」,可是我不禁想要問,現在這個時代還有文青嗎?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文訊雜誌統籌規劃,從3/15~3/31,在台北市中山台光復廳(捷運西門站5號出口),展出「台北文青生活考特展」,文訊雜誌近幾期當中,也特別為了展覽推出跨世代,各個年齡層文青生活點點滴滴的專題文章,年代由戰後1945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開始,歷經1987解嚴,一直到現在,說真的,如果不是看雜誌介紹,我從來都不了解,原來過去的年代裏,充滿了那麼多的委屈,在政治面、在生活面、在學校當中,那無形的陰影一直存在著,但也因此造就出無數星空下始終燃燒不惜的文學火苗,看著他們展出的讀物也好,筆記稿紙也罷,說不羨慕他們是假的,只是並非羨慕他們的詩意文筆,更不是他們所做過的豐功偉業,而是單純的渴望想要活在他們的所處的時代裏,也許那樣的時代才是真正適合我吧?可是又是為何呢?我不知道。



這禮拜有一則新聞報導的標題是這樣下的「1年只看2本書,台閱讀輸日韓」,內文如此寫著,台灣每人每年平均閱讀2本書,遠低於韓國10.8本,法國10本,日本8.4本,看到這則新聞的第一個念頭是,這個研究的數據如何來的?通常這樣的統計數據,都會牽扯到很多數字,可是這樣的結果,是拿實體書店的銷售量來評估?還是包括了網路書店的數據?最重要分母的閱讀人數量又是什麼呢?拿全部的國人來做統計是有欠公平的,因為許多六十歲以上的長輩,可能連大字也不認識幾個,最多會寫自己的名字,這樣的長輩,希望他翻開書本來閱讀,根本是強人所難;因為各大媒體也只有引用統計數據,並未提供其他相關資料,讓我認為這樣的數字看看就好,只是新聞點出一個重點,令我再三思考不已,那就是「國人閱讀風氣低落」東想西想,總覺得一切也只能歸罪為時代的錯,時代我知道你躺著也中槍,那就繼續躺著吧!

在台北文青生活考特展,以及雜誌的文章中,我體會到過去的文青,之所以會走上文青的這條路,很多都是當下已無路可選,心中因為外在環境的壓迫,湧現滿懷的苦悶、疑惑,在現實當中無法宣洩,自自然然的向文學或藝術靠攏,而這是一條江湖路,踏上了就等於無盡期的旅程,以前高中的時候蠻在意他們為何如此厲害,可以寫出這般秀美華麗、讀之嘆然的文字和故事,可是現在當我把焦點放大後,漸漸明白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厲害,而是時代的雕塑功力之高,在它潛移默化當中,一鑿一斧打造出一個個優秀的文藝青年,而那些是他們時代所給予他們的唯一餽贈,比起他們來說,我們真的幸福太多了,想要什麼有什麼,而他們呢?什麼都沒有,只是有很多時間閱讀而已。



時代的巨輪緩慢地向前轉著,人活在時代當中,不太有能力去感覺它在改變,較有感的反而是所身處的社會,社會的改變,其實很像電腦遊戲《世紀帝國2》的時代觀,不同的時代會開啟不一樣的科技,我們人有興趣的事物,也隨著社會在變,現在商業社會最火紅的,不就是那一台台輕薄短小、聰明能幹的平板電腦和手機,而工業社會人們所喜愛的,很自然的是那包羅萬象、任勞任怨的電視與桌上型電腦,這兩位曾經被罵到臭頭的難兄難弟,就算是現在還是有其影響力;那農業社會與過渡工業社會的日子,又是誰獨占鰲頭了呢?在沒有電腦、電視、手機之前,又是誰陪著我們的爸爸媽媽,度過漫漫長夜,以及無所事事的空閒時間呢?這一題簡單的選擇題,有四個選項,後三個都還沒有出生,當然只剩第一個可以選,除了閱讀書籍還能做啥?

為何不愛讀書?

那為何如今閱讀風氣會低落呢?人類應該是持續進步,頭腦更加聰明;思考能力更加迅捷:才智絕對是勝過古人的,另一方面,出版品的數量和取得途徑,更是完全勝過過去許多,那問題到底出在哪呢?我從兩個大方向去找解答,一則教育,二則網路。

大家回想過往的求學過程中,如果自己在閱讀所謂的「課外讀物」時,師長、同儕看到會送出怎樣的訊息?

「你在讀什麼?」
「別浪費時間讀那些東西啦!對你成績又沒有幫助」
「以後也用不到!何必呢?」

就連最親的父母,可能也不支持你繼續閱讀,而小孩很自然地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行為,最後演變成對自我沒有自信,再加上在最能培養閱讀習慣的國小、國中、高中,學校教育提供了我們怎樣的環境?考不完的考試、背不完的進度、斷點式的教育模式,而那僅存對閱讀的些許興趣,就在這樣長時間打壓下,無奈地夭折衰敗,而背負龐大壓力的學子,之後會又怎樣的發展呢?就算是彈簧用力壓它,也會有相同的反作用力反彈回去,高中畢業後,進入大學的環境,不再會有師長逼迫他們讀書,就像是籠中鳥,突然被放了出來;淺水龍,好不容易從沙灘中脫困;彈打雁,緩和情緒又再次群聚;離山虎,重返榮耀般的在平川耀武揚威;在大學裡發生過哪些事情,也不用我為大家舉例,也明白那是怎樣的時光,之後大學到出社會中間,有可能會重拾書本,大部分只為了應付考試、報告等,而我們的教育體制又特別愛考試,研究所、檢定考、公務員、證照考試等,單純的人,在這些考試當中顛沛流離,逐步地消磨、淬鍊,最後得到的可不是精華,而是一顆顆看到書本,就厭惡害怕的心。

緊接著粉墨登場的是網路,大家都知道現在是一個知識爆炸的世界,一天當中所接觸到的資訊量,都不知道可以填滿幾個太平洋,更不用說人的大腦了,我相信只要是人都會有好奇心,求知慾,如同人性中的七情六慾一般,是很稀鬆平常的一件事,再自然也不過,在前面的教育裏頭,不斷灌輸我們「急功近利」的想法,很自然的我們在選擇所接收到的知識與資訊的時,就會去點選那些嚐起來刺激,不需要花費太大力氣就能消化的,而我們天生可愛的求知慾;天真的好奇心,很快地就得到滿足,那種感覺就像是走進速食店,點了一份大麥克套餐,的確餐點吃進嘴裡那一剎那,真的是痛快無比,卡滋卡滋的薯條一根接著一根,塞進油膩的嘴裡,輕易地餵飽了肚子,事後才發現我們只滿足生理上的慾望,卻忽略了心理上的充實,而一直得不到滿足,就會很飢渴,一直很可就會特別想要攝取更多,最後吃下去更大量不具營養的垃圾食物,肥了外在,卻讓內在瘦成竹竿似的;打開奇摩首頁,進入臉書或PTT討論區,裡面充滿了許多未經營養師檢驗過的食物,讀這些資訊也是需要心力的,消化那些知識也會消耗腦容量的,讀到這邊,我想找到閱讀風氣低落的原因了!因為大家長時間都被那些垃圾食物給填飽,怎麼還會有慾望、心力再去接觸一些,真正富含營養的經典呢?你們要怎麼逼一個已經吃飽的人,再去吃你們端出來的菜餚呢?就算那些菜再好吃,看到只會感到很膩而已。

閱讀恐慌症

走在文青生活考特展中,品味那些我無法體會到不一樣的世界氛圍,我終於明白為何我會那麼想要活在那些年代裡,這完全是因為外在閱讀風氣所致,在上面所提到的那篇報導當中,大家所關注的是如何,提高閱讀風氣、挽救逐漸下降的閱讀人口,可是他們卻忘了一個反面的問題,就是那些一直『在閱讀』的人,在這樣的社會中,或許就如某些瀕臨絕種的動物一樣,是需要大家愛護珍惜的,沒閱讀習慣的人,可能無法想像或體會那個滋味;當滿滿的捷運車廂大家都在低頭,面對著手機點啊!劃啊!面對那麼多人,要拿出書本來看,是需要多大的勇氣才有辦法;或是朋友聚會,大家都同時做著相同的動作,在朋友面前想要繼續看未看完的書籍,會接收到那些異樣的眼光,和帶點懷疑的問題,『你是文學院出身的?』、『與你的工作有關?』、『要準備考研究所或公務員?』,而最近最常聽到的就是這次展覽的主題『你好文青喔!』這樣的話語傳到我的耳朵裡,真的會為之汗顏,這就是我現在所身處的環境,就連做自己喜歡的閱讀和寫作,也必須要以雖千萬人,無往矣的態度去堅持,才有辦法克服那旁人無法想像的壓力,而這些3C的使用者可以明白嗎?



走出展場,轉過看著那裏面的世界,心中開始幻想「如果我活在那樣的時代裡,不知道該有多好?」在現在的社會中,喜愛閱讀和寫作,反而會受到環境的排斥,我只不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居然會活得如此不自在,讀雜誌裡他們的文章,去經歷他們的經歷,去結交他們的朋友,明白在過去他們可以很自在的閱讀,並不會有被別人當作異類的感覺,也能夠找到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是在如今二十一世紀,才發現原來「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是多麼的真實貼切,只希望政府機關,不要只是單方面的解決閱讀風氣低落、出版業衝擊等問題,也給予喜歡閱讀的人,更多廣闊的自在天空吧!

文青不死,只是逐漸消逝


在這樣閱讀低迷、寫作不興的時代中,還會有文青這樣的物種嗎?看看那些敢於稱自己為文青人所羅列出的條件,不禁想要問,難道出版過幾本書、讀文學院畢業,從事文字工作,就是這個時代中所謂的「文青」嗎?舉這麼多時代和社會的背景,無非是要強調現在文青早已絕種,這是大環境所迫,就算一棵大樹,最基本也需要陽光、土壤、水等資源,而文青既缺少那些先天條件,更無後天的栽培,怎麼有辦法傳承前人所留下來的棒子呢?如今處處面臨沙漠化危機,不只生態方面,就算是在文化也是一場前所未見的大浩劫;想要成為真正的文青,是需要流汗拼命的,可是那樣生活模式,根本無法在現在的時代中存活下去,很快會被淘汰掉,最後就讓這個字眼成為歷史吧!

無論是自稱,還是拿這兩個字稱呼別人,先冷靜思考一下,自己或對方夠格扛得起這兩個字嗎?現在的我,絕對不夠格,只是一個追求自在的「文氓」嗯!文化流氓。

其他照片:







參考書目:

侯文詠-危險心靈
嚴長壽-教育不一樣
文訊雜誌328、329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