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史 Denmank 航向新世紀的童話王國

作者:許智偉/著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0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1438456
裝訂:平裝
 
現在中包含著過去,又孕育著未來

如果要清楚明白地說明一個主題或敘述一個事件,又往往非經無數探索與長期的「再體驗」(Nacherlerben),是無法回溯資料的「原始語境」,與再現作者的「原始作者」,而了解其生態環境及社會脈絡,認知其文化背景及歷史淵源。也唯有經過了如此的「切問近思」,我們才能真實地理解,正確地詮釋。
 
維金人
 
不能戰死沙場才是一件可恥可悲的事
 
瑞典、丹麥、波蘭
 
斯堪地那維亞聯邦
 
由於此種本於靈裡的啟示而有之理智上的確信,使他面對政治或宗教的壓迫毫不畏懼,威武不屈。
 
我的良心是為上帝的話所約束。除非有人能夠根據《聖經》而用理智的明晰論據來說我,我不願,亦不能取消我的申言,願上帝幫助我,阿門!
 
北方大戰 1700-1720
 
啟蒙運動 (The Enlightenment)
啟蒙原來的意思是照亮,是指人類基於理性的自我覺醒,運用理性之光,去除蒙昧和無知。
 
諷刺而幽默的筆法,評論當前社會。
 
君主專制政治之成就,往往取決於執政者的人格與才能
 
主張減輕佃農負擔,改善農民生活更是那一個時代的最大民意與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之共識。但是有些措施的苦心孤詣卻不一定被人瞭解而反受指控,最終激怒了宮廷中的保守派。
 
從後世看來,他所推行的改革,確亦針對時弊,但因急於革故鼎新,項目過多;於短短十六個月執政期間,已經下了二千餘道命令,未免操之過急。民意尚未溝通,國民心理及有關條件均無準備,新政怎能成功?何況,更因私德不修,捲入宮廷鬥爭,致使這一場原本可以提前完成的丹麥社會革命胎死腹中。
 
英國不僅在海外語法國互相競雄,爭奪殖民邦;而且亦在歐洲大陸千百計地防堵法國,以免破壞均勢,危及自身的國家安全。
 
丹麥整個外交政策,亦要受到英、法兩大勢力在歐洲國際體系中互動的影響。所謂「兩大ˊ 間難為小」,不是指「弱國無外交」地聽憑強國宰割,而是要運用智慧來「以小事大」,並進而利用列強的矛盾來保障國家的利益。
 
中立政策,力求避免捲入列強的紛爭,並低調地與雙方保持通貿易。
 
1830年七月革命在法國建立近似君主立憲的議會政制,政權操縱在富有的中產階級手中(因選舉權有納稅資格限制)內閣對國會負責而不對君主負責,新的國主不是「法國國王」而是「法蘭西人的國王」(King of the French),天主教不復是國教而僅是大多數法蘭西人的宗教,三色旗更替代了波旁王朝的白旗。
 
不僅促成了比利時的獨立與瑞士的民主化,且其影響遍及歐州各地。
 
費特力七世,民眾於1848321日在哥本哈根示威遊行,要求實施民主憲政時,他卻做了一個最佳的決定:在基士揚的陽台上,痛快地立即答允,不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地用武力去鎮壓。所以,丹麥沒有流血,未經戰爭,輕鬆地推翻了十七世紀以來的專制整體,和平地進入君主立憲的民主體制。
 
丹麥之所以能和平而順利地,早在十九世紀中葉,沒有流血,未經革命,便進入君主立憲的民主時代,便是因為當時的丹麥,已經有幾位創造時代的偉大人物,他們鼓動時勢,教育民眾,已經做好了戀線的準備。
 
人民至上,自由第一,人不僅貴為萬物之靈,而且如同上帝為宇宙中的自由意志,可因相信神長子(基督)的福音而成為神的眾子。人性可以向上發展成神幸而彰顯上帝的榮耀。
 
葛隆維(1783-1872)
宗教上:主張建立自由的教會,教區信徒可以自由選擇他們的牧師,平信徒要與教士(聖品階級)共同參與教會事務。
教育上:主張自由的教育,民眾有權自發自動來辦理自己的學校,自由地學習自己生活所需的知能和興趣所在的藝術。
經濟上:主張自由的經濟,人民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行業,亦可自組合作社來經營生產與從事貿易,不受行會的控制。
政治上:他更主張制定憲法,由民眾自己選擇代議士,與國王共同治理國家。
葛隆維以上的主張以及當代其他賢哲類似的意見,經由學校教育、媒體傳播以及宗教活動等多方面的配合,逐漸形成社會的共識,而奠定了丹麥實施君主立憲的民主政治之基礎。
想要廢除這種製造背誦機器和培養無用書生的舊教育,而創辦生動的活潑地學習生活知能的新學校。
 
領悟到美術和音樂等藝術,可以美化人生、淨化人生,使人掌握到存在的意義,但唯有詩歌才能引領人經過心靈深處,進入那更高的、內在的、永存的存在之中。
 
但是由於他自幼所受敬虔主義的教養,不願侷限於自私的小我,而嚮往著不朽的大我,故努力昇華自己,用意志力來戰勝情感,經反我而超我,企圖征服現世來追求永世。
 
恢復維金英雄光榮的大時代已經來臨!
 
當時的國家教會卻已經把真理變成教條,信仰變成儀式;不僅教會生活死氣沉沉,而且信徒被迫在永刑的威迫下,勉強遵守誡命中律法的規條。
 
保守人士->不斷打壓,使他進一步認識國家教會人事的黑暗與腐敗,激發他接受內心深處呼召,負起改革教會使命的勇氣。
 
1689年光榮革命以來,英國已建立了君主立憲和責任內閣的制度,並且有君主「御而不治」的傳統,是十九世紀歐洲政治的模範國,雖然政權的基礎仍很狹窄,但不斷回應民間的呼籲而改革國會及政經措施以推動社會進步。
 
他已經不單是教會改革者,而且是政治改革者。上課的方式,要以討論代替講演,研究代替背誦。他始終直言不韙,創作不輟,為自由與人民奮鬥的信念,且愈過愈清楚明白,愈來愈堅定不移。
 
社會是如何的不平等,對於一個有才氣的青少年是何等的壓迫與封殺。幸虧安徒生天生有一股永不屈服的傻勁,憑著不識字的母親所傳給他的信心,常能衝破網羅,幸運地航向目標。
 
他的自卑感,覺得配不上佳人。安徒生的作品暢銷時,也立即遭遇到保守的文評家們之抨擊,說他不合邏輯,不通規矩,甚至還犯文法錯誤,自卑感原本很重的安徒生,每次聽到這些苛刻的批評時,都非常痛苦,只能藉國外旅行來昇華感情。
 
究竟要為誰而寫?要用甚麼形式來表達?「我要開始寫童話,為我們的下一代而努力」
他引人歸樸返真地由童心看宇宙,不僅能以「偉大的同情」來「仁民」,並且用「齊物」的態度來「愛物」。在無數篇安徒生的童話中,都有他自己幼時受歧視,遭苦難的影子;但是他從來沒有因之孳生仇恨、鬥爭他人;相反的,他力圖以高貴的情操來超越人間的籓哩,化解人際的鴻溝,不論是宗教的、種族的、階級的或各種不同文化的。他始終以平等的態度對待眾生,而他所培育的全國民眾善良的人性,亦正是丹麥民主茁壯成長的沃壤。
齊克果也曾為文批評安徒生的小說《提琴手》,認為天才不應該像安徒生所說,要靠人培養與扶植。天才是不怕打壓,永遠不會被埋沒的。
 
主耶穌也只在地上行走了三十三年,他自付活不過三十四歲,為了不願她做寡婦,為了放他自由,只好犧牲他自己的幸福,放棄他唯一的愛人。於翌年8月痛苦地解除婚約,且終身未娶。
 
任何政治天才必須經過磨難,獲得經驗後才能施展抱負。
 
丹麥自由委員會 (The Danish Freedom Council)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歐洲聯盟 (European Union)
 
基士揚尼亞自由市
 
小國寡民的文化大國
 
格陵蘭和法羅群島 自治領
 
丹麥正站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繼續發揚歐洲文化,融合東方文化,本著和平、人道和博愛的精神,逐步走向世界大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岳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